随着行情的逐步回暖,比较能代表资金入市意愿的两融余额也开始逐步回升,甚至是连续12个交易日回升。数据显示,截至11月18日,两融规模已达1.199万亿,逼近1.2万亿大关,而且场外配资也是蠢蠢欲动。
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。现状是,由于央行的实质性放水,整个市场流动性相当宽裕,而实体经济的融资由于大部分还只能依靠银行,造成资金成本高企,资本市场价值发现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。也就是说,一边企业需要低成本的融资,一边整个社会广泛意义的流动性相当宽裕,而连接两个领域的主流渠道现在一个是银行系统,一个是资本市场,都出现了问题,银行出于对自身经营的考虑门槛高企姜太翁钓鱼。资本市场则因为自身的发展原因浑身桎梏有心无力,因此大量社会借贷平台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,但出的问题也不少。
那么,整个社会的直接融资需求有多大呢?就目前IPO排队的企业看,就有近700家,而这些都还是注册制推出之前需要解决融资难题的公司。德勤大中国区有关负责人则预计,在IPO新规正式实施后,明年A股市场有望新增380-420家新股发行,预计融资总金额在2300-2600亿元的规模。这些仅仅是公开资料的数据,如果再预测一下实施注册制以后IPO不再审批,那整个社会的直接融资需求将呈几何数放大。2014年,全社会融资规模是122万亿元,今年前9个月全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34.7万亿元,这里面直接融资比重其实是相当低的,大多数融资还是依靠银行贷款和社会其它借贷,资金成本非常高。
在这种情况下,金融市场的改革必须大刀阔斧,改变整个社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的问题,改变整个社会融资大量倾向社会借贷的问题,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,毕竟这是一个可控的合规的渠道。放眼全球发达的资本市场,没有哪个不是在投融资双向良性循环中逐步发展壮大的,只要国家不破产,资本市场长期看始终是向上发展的,中国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,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不可绕过的关键所在。
从现实效果看,只要牢牢把握主渠道优势与作用,激励券商、基金、信托等主流资本市场渠道建设与参与者的积极性,让全社会的闲散资金通过这些主流渠道进入资本市场,杜绝非法场外配资,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参与整个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,发挥资本市场的价值再发现作用,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,降低全社会的融资成本,这真的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吗?在流动性泛滥、全社会融资成本高企等客观需求一直存在的情况下,我们需要做的,就是让这些流动性从合归的渠道进入资本市场,再以注册制加以稀释和重新分配,从而实现实体经济的输血与产业再造。
一个强大而良性循环蒸蒸日上的资本市场,是中国大国崛起必备的基础,我们可以把GDP做到全球前三,把人民币塑造成国际化硬通货币,把中国制造与服务打造成“一带一路”的强大后盾,却把自己的资本市场弄残废,这会让全球笑话。
(责任编辑:DF154)